在收藏界,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收藏品,必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,在时间的沉淀中,散发自己的价值魅力。一版人民币能够成就今天的神话地位,也是经受了几十年的考验,慢慢的积淀的结果。同样,二版人民币、三版人民币都是如此。如果依靠一时的游资炒作,就像在收藏界独树一帜,成,是不大可能的。而且也不符合收藏的一般良性规律。
时间为王,看四版币能否在时间中,经受住考验,成大器。
四版币的消耗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:
,央行的回收。央行的回收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“只收不付”,对币种不论品相新旧,见到就收,上交销毁;另外一种是销毁残钞,将残损严重的币回收销毁。显然,只收不付意义重大,是币种退出流通的前奏。就目前掌握情况看,四版币回收最早的是8050、80100,这两个券种因为在安全设计上没有设置防伪金属线,所以发行了90版后,央行已逐步回收,而且这两个券种面额较大,人们保留的意愿也不强,回收应该比较彻底。继8050、80100之后,四版币回收的品种是802、902、8002,这是央行正式承认回收的品种,现在市场流通中,已基本难觅802、902踪迹,但8002还经常可见,主要原因是央行回收8002比较难、比较慢,802、902人们可以拿到银行里存,但8002一般不会。8002进入银行量少,只收不付就比较缓慢。对于其它品种,我判断央行都已着手回收,不过没有公告而已,因为公告会引起市场波动,引发市场屯积。这种不公告的做法与三套币时做法不一样,很高明,币商经营是需要保持流通性的,它们不愿面对不确定性,不愿资金沉淀成本过高,所以实力不强的币商不敢大量屯积四版。从这一角度看,币商事实上难以赚取高额利润,它只不过是交易商,相当于不断地在做“短线”,赚取微小利差,而且越买价格越高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,四版币的存世量其实现在已经固定。因为收藏品的范围主要是指品相全新的,而这些全新的券集中在币商、收藏者当中,已不会进入流通使用领域。我认为,收藏品的范围其实应包含各品相的券,特别是珍稀券种更是如此。品相差的只不过价格会作很大折扣而已,因此旧券存有量会影响、制约新券价格。比如,三套中的背绿水印一角市场价高达1万5千元,旧券同样有需求,有价格,如果旧券保有量很大,其价格还会这么高吗?
第二,日常消耗。日常消耗的含义是券种在流通使用中的磨损,新券变成旧券,旧券变成残券。一般而言,低面额券种日常消耗大,高面额券种日常消耗小。有一点需引起注意,人们担心低面额券种的发行量较大,而忽视了低面额券种的日常消耗也大。
第三,礼品消耗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民币礼品作为一种文化礼品消耗需求量越来越大。这种消耗时间集中在春节、中秋等节日前,消耗的人群正从金融行业群体为主迅速扩大至各行各业,消耗的品种主要是小全套。在四版币礼品消耗中,因为小全套的需要,902、9050应成为重点关注的替代802、8050的券种。
第四,收藏消耗。乱世黄金,盛世收藏。随着中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,中国的收藏大军正进入进入高增长的初期,而且,这种增长的速度是以前远不能比较的,这种增长速度是需要丰富想像力的。从需求分析,需求与收入水平相对应,它不是线性的,而是当收入水平达到某一阶段后呈现跳跃、喷发的特征。我可以举二个例子,一个是汽车需求,一个是股票需求。这二种需求都是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爆炸增长的典型,也是专家无法理解、无法预测的典型。所以,对于收藏行业,我相信爆炸性增长时代正在来临。
以上任何消耗,“时间为王”。时间是风,时间是刀,时间就是金钱。发行时间越早,消耗就越大,这是基本常识。现在网上竟然还有人提出801和901的存世量谁大谁小的问题,太幼稚。尽管901发行时间只有二年多,但它的冠字号仍然与801相若,801是159,901是148,961发行后,901的存量仍然继续投放。但是,801比901早发行了9年,而且在80年代,人们的钱币收藏意识相当淡薄。但是,风也好,刀也好,还是比不上央行的“只收不付”,它是“铰币机”。
总起来说,央行有说话权,“只收不付”与退市,一切都向央行看。